前几天,记者得知这样一个案例:有位叫小强的名牌大学毕业生,本来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自信,可是听同学说找工作时要进行心理测试,就赶紧在网上找各种心理测试题反复自我测试。几轮测下来,他突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,觉得自己好像有“知觉障碍”…… 近几年,心理测试变得越来越流行。据企业人士介绍:用人单位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求职信息,选谁不选谁呢?这时,心理测试便派上用场——不仅能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员工,而且让员工产生更多的工作满足感,又能有更好的工作表现。 为此,越来越多像小强这样急于找到理想工作的年轻人,开始在互联网上搜集各种所谓心理量表,不断地进行自我测试、自我诊断,抢先为自己进行“预习”测试。 针对这一现象,记者与国家级心理咨询师、现任某独资企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、大连心理协会会员曹冰梅女士进行了专门探讨。她特别提醒“小强们”,在关注自己心理质量的同时,不要盲目对号入座。曹冰梅对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心理测试提出了三点建议: 1、测试结果仅供参考。心理测验不是评估心理健康的唯一标准,心理量表的测验细节需由专家进行再分析。 2、心理测验是以心理健康社会常模为标准测试。常模标准是动态的,如过去的测试常模不一定符合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。 3、对自己负责,别盲目测试。当事人有可能在心理测试的时候是一种心态,测试后又是一种心态;测试题是否有暗示性、当事人对心理测试的态度测试答案应该怎么分析……都影响心理测试的因素。因此,大家要谨慎面对网络心理测试,更不要单凭测试结果就对自己武断地下结论。要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,尽量选择正规、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。
|